宏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专家共识解读与应用探讨
——四川省人民医院刘跃建教授研讨会专题讲座
以技术规范引领实践升级,以精准诊疗守护呼吸健康
9月20日召开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规范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研讨会”,精准回应了临床呼吸病学领域的核心挑战——感染性疾病病原诊断的复杂性与诊疗精准度需求。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跃建教授作为主讲专家,以《宏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专家共识解读与应用探讨》为主题,系统传递了该技术规范化应用的学术要点,为区域内临床诊疗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体系中,感染性并发症常成为病情迁延、预后恶化的关键因素。传统病原检测方法受限于培养周期、检出范围等局限,在疑难肺部感染病例中易陷入诊断困境。刘跃建教授的分享紧扣这一临床痛点,通过解读权威专家共识,阐明宏基因高通量测序(mNGS)技术在突破传统诊断瓶颈中的核心价值,凸显了“精准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前提”这一贯穿始终的学术核心。
1、mNGS技术规范与共识要点解析
刘跃建教授从技术本质出发,强调mNGS通过对标本中全部核酸的无偏倚测序,实现病毒、细菌、真菌等多类病原的同步检测,其核心优势在于不依赖微生物培养,尤其适用于传统检测阴性、经验治疗失败的疑难感染场景。这与专家共识中明确的适应证高度契合,即聚焦危急重症、新发传染病及不明原因感染等核心应用场景。
在操作规范层面,刘跃建教授着重解读了标本处理与检测流程的质控关键。共识明确要求,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痰液等呼吸道标本需遵循标准化采集流程,如痰液标本需经生理盐水漱口、深部咳出等操作减少污染,疑似真菌感染时需强化破壁处理以提升核酸提取效率。同时,检测过程中需合理选择DNA与RNA测序策略——怀疑病毒感染或临床表现复杂时需双核酸测序,而排除病毒感染可仅行DNA测序,这一差异化方案为临床检测提供了实操指南。
结果判读环节,刘跃建教授强调需结合临床语境综合分析。共识指出,需区分测序结果中的污染序列与致病病原,关注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同时,必须关联患者病史、用药史及影像学特征。这种“技术数据+临床信息”的整合判读思维,成为避免过度解读或漏诊误判的关键,充分体现了精准医学的核心逻辑。
2、临床价值与实践启示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的角色融入
作为专注于胸、肺、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医院,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在临床实践中频繁面临哮喘合并感染、难治性气道炎症等复杂病例,病原诊断的精准度直接影响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的适配性与有效性。刘跃建教授解读的技术规范与共识要点,为医院优化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
在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精准诊疗的融合体系中,“精准祛邪”既是中医控制哮喘急性发作与感染进展的关键前提,也是西医靶向干预的核心需求。
mNGS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可帮助医院在传统中医辨证(如痰热壅肺、肺肾气虚等证型辨识)基础上,精准明确病原学类型,避免“盲目抗感染”导致的菌群失调与耐药风险,为中西医协同干预提供精准靶向——西医可针对性选用抗感染药物,中医则能结合病原特征与证型调整祛邪方剂,使诊疗更具科学性与个性化。
同时,针对医院接收的疑难感染病例,共识中明确的检测适应证与操作标准,为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提供了参照,有助于提升区域内呼吸感染中西医协同诊疗的同质化水平。
刘跃建教授提出的核心观点,更与成都中医哮喘医院“精准诊疗+特色中医”的中西医结合发展理念高度契合。通过将精准病原检测(西医优势)与中医整体调理(中医特色)深度融合,医院可构建“病原明确-中西医靶向干预-中医体质调理”的全链条诊疗模式:既以现代精准检测筑牢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根基,又借中医药特色发挥调理脏腑、修复气道、增强免疫的优势,尤其在感染后康复阶段,中医药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复发率,为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提供更系统、优质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
3、技术发展与诊疗展望
此次研讨会的学术分享,不仅梳理了mNGS技术的应用规范,更推动了“精准检测引领精准治疗”理念在呼吸病学领域的深化。刘跃建教授强调,mNGS技术并非替代传统检测,而是形成“传统方法优先、精准技术补位”的阶梯式诊断体系,这一观点为包括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在内的各级医院提供了实践遵循。
未来,随着技术成本的降低与数据库的完善,mNGS技术将更广泛地融入基层呼吸感染诊疗。成都中医哮喘医院等医院可依托共识规范,建立标准化检测流程与结果判读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深度融合,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精准防控贡献力量,最终实现“早诊断、早干预、少耐药”的临床目标。